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极贯彻新课标课程理念,深度挖掘“在地化”课程资源,以吉林大米为核心开展乡情教育,全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吉林大米作为吉林省的“白金名片”,深受“吉林娃”的喜爱。东师附小繁荣校区四年级的同学们,在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老师的引导下,开启了一场关于“吉米”的深度探索之旅。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拜访水稻育种专家、走进吉林农业大学研学实践、课堂汇报展示、建设吉米博物馆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全方位了解“吉米”的种植过程与历史渊源。
学校通过三轮课程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2022年,课程首轮实施,依据道法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白白的大米哪里来》设计经典课例,让学生通过了解大米的生长与生产过程,增进对我国农业的认知。次年,第二轮课程实施展开,基于“在地化”理念,将《白白的大米哪里来》开发成多学科联合课程——《我为吉米“代言”》,以吉林大米为学习载体,深入探索其生长与生产环节,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2024年春,在前两轮的基础上,第三轮课程实施进一步强化“在地化”教育,落实“动的教学”,以建设“吉米”博物馆为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们融合多学科知识,历经一个多月的努力,于6月21日成功建成“小东狮‘吉米’博物馆”。该博物馆集学习过程与成果展示于一体,开创了学生全程主导博物馆建设的先河,成为东师附小课程实践的又一里程碑。
“吉米”博物馆虽小,却内藏乾坤。馆内共设有禾下乘凉梦、舌尖上的“吉米”、水稻的“一生”、水稻的万年旅程、“吉米”文创、科技助力“吉米”、“吉米”品种知多少、白山松水出好米八个展区。在开馆仪式上,吉林农业大学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凌凤楼、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中心副处长尹洪多亲临现场,带来荣获金奖的“吉农大667”水稻标本等珍贵礼物,为博物馆的开馆送上祝福。
这座博物馆以儿童视角为核心,注重学习的操作性、体验性、亲历性与过程性。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水稻种植流程,探寻了吉林大米的文化内涵,还成为家乡“吉米”的宣传大使。漫步馆内,文创产品体验区的吉米书签、扇子、印章妙趣横生;美食制作区的吉米饭团、米露、米糕香气四溢;展示区各地大米品种琳琅满目,师生共同制作的吉林省规划图更是震撼人心。
吉林农业大学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凌凤楼对博物馆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内容专业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令人惊喜,建馆过程对孩子思维与动手能力提升效果显著,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各方互动交流,激发了大家对“吉米”研究的热情。
自“小东狮‘吉米’博物馆”建成后,这座独特的博物馆便化身校园全新教学亮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四年级的同学们化身“吉米”小讲解员,以稚嫩却热情的声音,面向全校师生生动地宣传“吉米”的故事与知识,开启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知识传递之旅。
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开启了沉浸式学习的新模式。一、二年级期末游考以“大美吉林·黑土地探秘”为主题,别出心裁地将考场设置于“小东狮‘吉米’博物馆”内。活动当天,孩子们满怀兴奋与好奇,手持精心设计的任务卡穿梭于博物馆各个展区。任务卡以“吉米”为核心展开巧妙设计,孩子们借此深入探究一粒米从微小种子到晶莹大米的奇妙蜕变历程,在趣味盎然的任务挑战中,对吉林大米的认知逐渐丰满,对家乡黑土地的热爱与自豪也于心底悄然扎根。
东师附小一直在努力探索黑土地上的多彩课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来源: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