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信用南宁9月15日电(王志伟)清晨,薄雾轻笼山野。走进广西国有东门林场的种源保存林区,不同品系的桉树形成立体档案库,“桉树王”大花序桉挺拔屹立,尾叶桉、巨桉、赤桉、园角桉等青翠欲滴。东门林场素有“中国桉树看广西,广西桉树出东门”之美誉,拥有目前亚洲规模较大的桉树基因库,桉树良种数量居全国前列。
2025年正逢东门林场建场60周年。近年来,东门林场以建设现代化种苗融合创新发展林场为目标,推动高水平科研创新、高质量生产经营、高效率内部管理,全面巩固深化林场改革发展,打造国有林场种苗融合发展前沿阵地。
深耕科研 为桉树产业铸“芯”
“种苗是林业的‘芯片’,是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多年来,东门林场深耕林业科研主阵地,桉树良种推广不断实现新突破。”广西国有东门林场林科所所长熊涛说。
我国最早于1890年引种桉树。1981年12月14日,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在北京签署《东门桉树示范林项目谅解备忘录》,以建立华南地区桉树引种试验、树种改良与良种生产的基地、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为目标,在东门林场合作进行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试验示范研究。
中澳合作东门项目于1982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期间,在国际林业组织支持下,东门林场先后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8个国家引进174个桉树种和200个种源。经过两国科技人员艰苦卓绝地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围绕桉树引种驯化、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等开展了100余项试验研究,填补了国内桉树系统研究领域的空白,繁殖、培育、筛选并建立了覆盖多个品种的桉树无性系基因库,成为亚洲规模较大的桉树基因库和中国国内较大的桉树育种群体之一。
中澳东门项目结束后,东门林场持续传承发扬桉树研究成果,健全各类桉树科研平台建设,先后建成国家桉树良种基地、桉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和广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等,累计收集保存桉树树种78个、桉树家系/无性系共6787个。同时,东门林场建立了2.1万亩试验示范林。
与此同时,东门林场持续发挥桉树资源优势,先后开展桉树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航天育种和分子育种等高新育种技术研究攻关并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5月30日,东门林场2.5万粒桉树育种实验材料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开启空间搭载实验,成为广西林业首批林木育种实验材料被列入空间搭载实验。目前,东门林场已建成广西首批桉树太空育种试验林,将陆续开展多项地面培育研究,为筛选出高产、优质、强抗逆桉树新品种,创造新的可能。
2025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专家组到广西国有东门林场进行桉树新品种申报现场审查。东门林场自主研发的“东桉”系列4个桉树新品种通过专家现场审查。
8月28日,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国有东门林场共同举办了一场桉树多倍体育种研究工作推进会。与会专家表示,东门林场选育的大量桉树良种,实施的高效栽培示范推广项目,对促进我国桉树产业发展功不可没。
60年来,东门林场先后建立林木育种、栽培等各类试验示范林318个,累计面积超3万亩,现存185个,面积约0.8万亩;承担和合作建设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项目85个,在建项目30个;获得国家级、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8项、广西重奖研制科技推广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6项;累计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
桉出东门 布局海外市场
目前,广西桉树种植面积超过4500万亩,占到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每年生产木材超40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木材总产量3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所以才有了“中国桉树看广西”一说;东门林场研发的桉树品种,占到全区种植面积的80%以上,所以也有了“广西桉树出东门”之说。
中澳技术合作项目实施以来,东门林场累计选育桉树优良无性系148个,通过国家及自治区审(认)定良种28个,拥有桉树良种数量居国内前列。我国华南地区桉树新造林用苗中有80%以上桉树良种源自东门林场选育品种。
2012年,由东门林场牵头组建的广西八桂种苗集团建成运营,主要经营桉树等各类林木花卉种苗研发生产销售,桉树种苗经营开始走上“快车道”。据统计,广西八桂种苗集团自投入运营以来累计生产销售各类苗木约20亿株,可辐射造林约2000万亩,苗木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远销越南、老挝和安哥拉等东盟、非洲国家。2024年9月,集团率先成为广西通过“绿色通道”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
时至2025年,东门林场聚焦广西八桂种苗集团建成国内桉树种苗航母级企业,聚力推进实现IPO转板,力争在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盟海外市场取得突破,实现桉树种苗“走出国门”。
营林增效 “抢滩”新赛道
近年来,东门林场坚持以科学管理赋能传统营林,全面推行营林质量精准提升暨“一地一策”管理方案。根据林地等级分类精准实施抚育、病虫害防治等系列营林措施,重点强化施肥抚育现场管理,让肥料施放到每一颗林木。全面开展“万元林”“双万元林”提标培优工程,按照高投入高产出要求,通过优化造林密度、增施有机肥、延长抚育年限等举措,提升地力促增产,累计营建25万多亩高质量桉树商品林,为林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以实施国家储备林“双千”基地建设为抓手,对林分质量好、土质肥沃、具有长期经营潜力的社会林地林木资源应收尽收,持续做大资源规模。截至目前,林场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6期,投入资金25.58亿元,建设规模达65万多亩,为林场高质量发展储备充足林地资源。
东门林场还积发展林下套种五指毛桃等,形成“上层出木材、下层产药材”的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在研学基地里,游客可观察桉树与五指毛桃林下种植的共生系统;加工体验区展示着不同品种桉木加工利用过程,以及利用五指毛桃为原料加工成饮料、干片、养生酒的深加工链条。东门林场还充分利用林木与经济作物生长期差异,错峰开展林下套种南瓜、咖啡及木本蔬菜卡亚等特色种植,努力实现“一地多种、一地多收”,以创新支撑研究+典型引领试种,探索广西林下经济新发展实践路径,拓宽广西乡村振兴之路。此外,林场还开展林下生鸡养殖,建设林下生态鸡舍,预计2025年底出栏肉鸡3000羽以上。
同时,东门林场正在积极“抢滩”低空经济新赛道,牵头成立低空经济公司,与相关单位合作深化无人机在林业科研、森林资源监测、病虫害和护林防火监测预警等应用领域运用。
2025年以来,东门林场加大树种结构优化,在林缘、林中空地采取补植、点种等方式种植蚬木、铁力木、格木、望天树等珍贵树种5338株,抚育现有珍贵树种3187亩,积极构建“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森林经营模式,发挥珍贵树种应有生态和经济效益。